當你駐足在時裝店前注視那最新款的外衣時,除了幻想自己穿上衣服時的模樣或盤算衣服價格是否合理之外,你可曾想過一件衣服的「由來」?放眼四周,我們身邊都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東西」;左手邊一台「朝夕相對」的電腦,右手邊一個「茶去瓶空」的鋁罐。其實,製造這些「東西」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你又知道多少?想知道東西的產過程中隱含了甚麼殘酷代價或哪些人正大量浪費掉地球資源的話,《東西的故事》一書可為你揭開箇中真相。
《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一書源於一條在2009年火紅的同名網路短片。短片製作人,即此書的作者──安妮.雷納德(Anna Leonard)是美國著名的環保人士。她花了十年的時間走遍全球四十個國家,親身了解東西由採取原料、生產、包裝、出售到丟棄的過程。安妮藉著二十多分鐘的短片,醒喚人們關注消費主義帶來的種種惡性循環。二十多分鐘的短片當然沒有可能將當中細節一一詳解,故此她寫下了《東西的故事》一書,讓人們知道要製造一樣東西,背後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實在不應該任意浪費。書中寫及很多國際知名的大品牌,為了賺錢不斷推出新產品以至大量「過時產品」不斷送推填區,大大增加了填堆區的壓力。有些工廠又妄顧工人的健康甚至性命,明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物質直接影響工人健康,也不加以管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球就這樣被人們荒謬的行為弄得污煙瘴氣。
此書主要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及「丟除廢棄」。這五個章節的名稱就是一件東西的「誕生」到「死亡」的過程。只用四字去作章節名稱,其實並未表達出各個章節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五個章節又分多個小節,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詳細的數據、國際權威學說加上個人第一手資料,構成各個「東西的故事」。書中各章內容串連了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自然環境」、「文化」、「經濟」、「社會」在東西的生產上有著一環扣一環的關係。要真正達至環保,不單是大廠商減少消耗能源或自然資源就能做到,而是要整個社會上的人去配合。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很難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作者透過此書告訴我們世界上正有很多人為這件事力著,有的更獻出自己了的生命。
書名雖為《東西的故事》,但不要認為那只是說冷冰冰的死物;作者寫「東西」的故事,也借此帶出人該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的訊息。就如書中寫及人們為了賺錢不斷大量砍伐樹木,有很多森林被「皆伐」(將整片森林上的樹連根拔起,大片林地移為平地),動物失去了家園,生物多樣性大大減少。身處現代化都市的我們,又可會想到森林是人們郊遊的好去處之外,更是原住民的理想家園?失去了森林,意味失去了一個和諧的社區。又,廣告口號「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塑造出鑽石代表恆久愛情的形象。然而,書中指出鑽石的開採史中上,採鑽過程中確曾引發出不少的衝突和戰爭。世上沒有證據展示買一顆鑽石保證你可有「恆久愛情」,卻有事實證明採鑽歷史是由血汗寫成的。與其花錢去買這所謂象徵恆久愛情的東西,不如用實際行動好好去愛你身邊的人。作者亦指我們花錢購物,所得的不過是短暫的快樂和滿足感。若持續以消費購物去換取快樂,後果只會是不斷助長內心的空虛感。
作者提出不論過度消費還是低度消費都會對社會帶來壞影響,為了達至可持續發展(書中譯作「永續」,人們該從今重整自己的消費模式。讀過一個個「東西」的故事,你會發現每一樣「東西」都該被珍而重之地使用。大自然提供了我們各樣賴以為生的天然資源時,我們卻給大自然「層出不窮」的破壞、污染。我們不能不消費,但消費的同時請記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