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慢了五分鐘--《李大嬸的袋錶》


《李大嬸的袋錶》於1975年發行,是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梁秉鈞)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是講述在一間製衣公司中,李大嬸沒有職位,卻是權力的核心,「如果說我們的工廠是一個大家庭,那麼她就是握有權柄的嚴厲老祖母。她總是在這兒,頒佈規則、施行賞罰。」她有一隻袋錶,總是比公司的時鐘慢了五分鐘,公司的職員一而再,再而三地根據李大嬸的袋錶調整時間,故事發展至王主任成為了「不守時」的犧牲者後,大家更不再「質疑」了,按著那永遠慢了五分鐘的時鐘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對於這個故事的主題,也斯曾在一個訪問中,就誤讀問題表達意見時提及:

「譬如我那時候寫的一本小說叫《李大嬸的袋錶》,是說一個大機構裏有關權力的東西,李大嬸的袋錶慢5 分鐘,每天都慢5 分鐘,但她的權力是絕對的,所以大家都會跟著她的來閱讀。就像當時大機構裏那種沒有懷疑的一種羊群心態。小說發行的時候是在1975年,人家就問我是不是在說江青,寫政治,但其實本來我寫的不是一個政治人物,那種權力的東西可以發生在商業機構,也可以是在一個政治的地方,也可以是在其他的地方。所以當它被帶進一個政治的閱讀時,可能會擴闊了那個applicat ion,那個意義可以在不同的機構。我本意不在這,但我不反對其他人用其他方法閱讀我的作品。」(1)

不管是在說政治,或是在說商業機構,毫無疑問,都是指向人們對「權力」的盲目遵從這個主題。

小說的發行距今快四十年了,但很多人仍是像故事中的職員「一半時間置身在機構中 , 另一半時間置身在外面的世界裏,感覺到兩種不同的時間標準,真是苦惱透了。」但他們還是接受了那一套「時間觀念」。問題依然存在在社會中,一方面,要讚許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有反思的心,思考為什麼我們心有不甘,卻總是很容易在「權力」面前低下頭、啞然接受?

筆者認為故事不只是純粹揭示了人這種負面的心態,也帶出另一層積極的含義,故事寫「儘管整所工廠的工作人員依足李大嬸的準確時間上班下班,但整個製衣業的興衰,卻不是可以這樣控制的。」李大嬸面對明明是早上十一時卻說是下午五時的人,沒有一聲責罵,這不是說李大嬸的時代將會過去嗎?又寫「我」近距離看那殘舊的袋錶,「在那錶殼的裂縫中,忽地鑽出一頭不知名的棕色小蟲來……」那棕色的小蟲的出現深刻地揭示了人們的無知、懦弱,也告訴了他們是時候「反抗」了。

王主任的犧牲是否代表著權力是不可逆的?無疑,王主任確是「犧牲」了,但從另一方面看,他換來的是「重生」,他可以過著平常人的生活,而不是日夜顛倒。

面對「權力」的背後真相、消失,我們還要繼續「追隨」下去嗎?不,我們要做的,是找回自己的方向,不然只會在不同「權力」之間浮沉,永遠走不出「扯線木偶」的生活。

「慢了五分鐘」,不單是使你作息時間與人不同,也是為你的人生帶來了一種扭曲,一種回不了頭的扭曲。



(1)范美琴:〈也斯:到處詩意〉,http://lbms03.cityu.edu.hk/citylit/citylit-2008/1.5.7.pdf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別忘了--你《一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

你是一個酷愛旅行的人麼?一生之中有多少個夢想去多少個地方?筆者知道現時市面上,即各間大小型書館陳列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旅遊書,讓讀者目不睱給地選購,可能讀者只是順手拈來一本書,也會看得不亦樂乎, 但到底選哪一本才適合自己看?


茫茫書海中,能夠同時滿足你的視覺享受之外,帶你暢遊世界各地,一次過滿足曬你50個願望,可能就只有這本書。


一看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它用文字與彩圖展開了50個地方,讓讀者開開眼界,拿着這本書,猶如旅行家一樣,果真去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每張插圖都很美麗,資料也非常豐富~





        書中介紹的50個地方都是由美國《國家地理》提供的專業建議,圖片的剪輯和篩選都是旅行家們刻骨銘心的片段回憶。所介紹的地方分為6個範疇:城市風情、野外探險、人間天堂、陽光地帶、世界奇觀及挑戰未來。挑戰未來最有趣,它只介紹一個地方,想想看?

         對了,就是太空。從電視看過太空是怎樣的,但自己卻沒有太大機會踏足這個離我們地球人很遠的地方,並非所有人都能去的地方,哪怕你還帶有一絲的嚮往。 =)

         再如,介紹希獵小島Greek Islands,它引用了愛倫坡所講的: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它不僅說明了地理位置:歐洲南部,位於愛奧尼亞海、愛琴海和地中海區域,還講了島嶼數量、島嶼組成、人口、氣候、溫度、貨幣、經濟(產物)等,然後就用了如日記式的文章跟讀者分享了身處在希獵小島的點點滴滴,同時作者就好像帶着你去逛,每到一處,就分享自己感受,一同感受那種享受當地人文景色的樂趣與情意。

         正如作者這樣說:晚風陣陣吹來,波浪溫柔地拍著岸邊,船上的燈火映着海水輕輕晃動,嘴裏大口大口地咬着新鮮的油炸墨魚,再來一大口啤酒,醉人的夜空下,一種很寧靜的幸福感悄悄爬上心頭,生活原來可以如此悠閑快樂。

有AlexTsang去過的浪漫巴黎 XD
有Dr.Wong去過的情迷倫敦 XDD



金光閃閃,是甚麼地方?你想去嗎?


讀了萬卷書,真的要給自己機會行萬里路。


想聞聞各地的人文氣息,真的別錯過這本書。

p.s.排名不分先後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消費者的警號-《東西的故事》

      當你駐足在時裝店前注視那最新款的外衣時,除了幻想自己穿上衣服時的模樣或盤算衣服價格是否合理之外,你可曾想過一件衣服的「由來」?放眼四周,我們身邊都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東西」;左手邊一台「朝夕相對」的電腦,右手邊一個「茶去瓶空」的鋁罐。其實,製造這些「東西」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你又知道多少?想知道東西的產過程中隱含了甚麼殘酷代價或哪些人正大量浪費掉地球資源的話,《東西的故事》一書可為你揭開箇中真相。

《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一書源於一條在2009年火紅的同名網路短片。短片製作人,即此書的作者──安妮.雷納德(Anna Leonard)是美國著名的環保人士。她花了十年的時間走遍全球四十個國家,親身了解東西由採取原料、生產、包裝、出售到丟棄的過程。安妮藉著二十多分鐘的短片,醒喚人們關注消費主義帶來的種種惡性循環。二十多分鐘的短片當然沒有可能將當中細節一一詳解,故此她寫下了《東西的故事》一書,讓人們知道要製造一樣東西,背後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實在不應該任意浪費。書中寫及很多國際知名的大品牌,為了賺錢不斷推出新產品以至大量「過時產品」不斷送推填區,大大增加了填堆區的壓力。有些工廠又妄顧工人的健康甚至性命,明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物質直接影響工人健康,也不加以管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球就這樣被人們荒謬的行為弄得污煙瘴氣。

此書主要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銷售配送」、「消費使用」及「丟除廢棄」。這五個章節的名稱就是一件東西的「誕生」到「死亡」的過程。只用四字去作章節名稱,其實並未表達出各個章節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五個章節又分多個小節,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詳細的數據、國際權威學說加上個人第一手資料,構成各個「東西的故事」。書中各章內容串連了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自然環境」、「文化」、「經濟」、「社會」在東西的生產上有著一環扣一環的關係。要真正達至環保,不單是大廠商減少消耗能源或自然資源就能做到,而是要整個社會上的人去配合。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很難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作者透過此書告訴我們世界上正有很多人為這件事力著,有的更獻出自己了的生命。

書名雖為《東西的故事》,但不要認為那只是說冷冰冰的死物;作者寫「東西」的故事,也借此帶出人該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的訊息。就如書中寫及人們為了賺錢不斷大量砍伐樹木,有很多森林被「皆伐」(將整片森林上的樹連根拔起,大片林地移為平地),動物失去了家園,生物多樣性大大減少。身處現代化都市的我們,又可會想到森林是人們郊遊的好去處之外,更是原住民的理想家園?失去了森林,意味失去了一個和諧的社區。又,廣告口號「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塑造出鑽石代表恆久愛情的形象。然而,書中指出鑽石的開採史中上,採鑽過程中確曾引發出不少的衝突和戰爭。世上沒有證據展示買一顆鑽石保證你可有「恆久愛情」,卻有事實證明採鑽歷史是由血汗寫成的。與其花錢去買這所謂象徵恆久愛情的東西,不如用實際行動好好去愛你身邊的人。作者亦指我們花錢購物,所得的不過是短暫的快樂和滿足感。若持續以消費購物去換取快樂,後果只會是不斷助長內心的空虛感。

作者提出不論過度消費還是低度消費都會對社會帶來壞影響,為了達至可持續發展(書中譯作「永續」,人們該從今重整自己的消費模式。讀過一個個「東西」的故事,你會發現每一樣「東西」都該被珍而重之地使用。大自然提供了我們各樣賴以為生的天然資源時,我們卻給大自然「層出不窮」的破壞、污染。我們不能不消費,但消費的同時請記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人性的軟弱與光明--理解《人性的弱點》


由美國著名作家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1888-1955)寫的《人性的弱點》 這著原著已經譯成近六十種文字,暢銷全世界。

書的封面有一句:從人性的軟弱面到創造光明美滿的人生」。從翻開裏面的目錄一看:


第一篇:處世待人的基本技巧
第二篇:讓人們喜歡你的六種方法
第三篇:如何使人贊同你的見解
第四篇:改變別人意志的九種方法
第五篇:創下奇蹟效果的信札
第六篇:維持婚姻幸福美滿的七項規則
第七篇:永遠健康快樂的十四點訣
第八篇:創造光明成功的前途


        原來是一本解構人際關係的書。每篇內的每章的標題看來都很有用處,讓你學到不少東西,而這些東西可能都是無形的,改變你的想法,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譬如其中有一章說:人者心之器--談談人們最有興味的事。它先講了一段小故事,然後才說理,或許會舉更多的例子,循循善誘地勸導你明白為止。原來,興趣常常是人們的生活重心。多點培養不同興趣,讓你人生更豐盛,我們更應學會懂得嘗試,不怕蝕底。


        又如下一章說的:美言一句勝過三冬暖。它又是先講作者自己的親歷故事。他跟朋友之間的談話,連哲學家也在探討人際關係的定律。定律?摘自從作者卡內基說到:二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講學傳給門人弟子。道教始祖老子也曾教過他的門徒。釋迦牟尼在紀元前五百年也把這定律廣傳人間。


       總之,作者的說誨就讓讀者看得心服口服,道理之解構猶如「荒誕人生」,可參看: http://firenzelaw.blogspot.com/   這本書讓你細味更多,多想想,然後嘗試實行。


不妨玩玩:
從書封面照下來的,你看到甚麼?
測試你的心理,
答案在文章下面,很有意思吧!
回應那句話:「從人性的軟弱面到創造光明美滿的人生
一、假如你看到的是兩位高雅的女人在談天
答案(你是個很有內涵的人,內心善良,看人生只是片面)


二、假如你看到的是頭顱 (大面積地看)
答案(你是個很執著的人,很計較,很容易得罪別人)

 

 

其實以上兩種答案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是筆者瞎猜而已,別當真。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改變命運--《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的一部長篇小說,分為上、中、下三部,此書一直被視為一部歌頌農民努力工作的經典,然筆者認為只將它定位於此,實是有些不足。這本書固然是有寫農民克勤克儉的優點,但更重要的記述了人對命運的對抗,三部都是環繞孫少安、孫少平等人如何對抗命運。

「生活總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間又是如此短暫;既然活着,就應該好好地活。」

那麼怎樣才算好好地活呢?書中的主要人物認為走自己想走的路便是好好的活,他們用自己的血汗,改寫了命運。

故事中孫少平以自己的能力擺脫了農民低下的身份,以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其兄孫少安有著傳統農民的勤儉美德,亦有勇於嘗試新事物的精神,結果他在改革開放後成為農民中最快富起來的人。孫懷香在兩位哥哥的影響下,打破了農家女子沒學識的宿命。田曉霞不但有著改變命運的決心、行動,亦推動了孫少平對命運的抵抗。

正如書中所言「每個人的生活同樣也是一個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要為她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鬥。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些平凡的世界裡,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 」我們都要有掌握自己命運,活出自己的決心,為自己的存在而奮鬥。


書中的人物面對物資短缺、生活環境惡劣,仍能為自己的人生努力,但我們明明生活在可叫作富裕的社會,為何沒有掌握命運的勇氣? 如像書中所說「精神上的消沉無異於自殺」,那麼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都是「自殺」了。

你真的願意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社會決定嗎?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關於霍金與他的物理學說-《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

       歷年以來,不少電影或文學作品都以時空旅行為題材,創作者大膽設想人類任意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種種可能性。現實生活中,當然還未有「時光機」的發明,「時光機」暫時仍只可以出現於電影或小說之中。光影和文字裡的「時空旅行」都被描繪得仿如真有其事,那為甚麼「時空旅行」至今只是個構想,還不能實現呢?在天體物理學上,又是怎樣看「時空旅行」這回事?不如看看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解釋為甚麼不可以。

       史蒂芬.霍金(下稱霍金)被公譽為繼愛因斯坦以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寫了《時間簡史》這部著作,讓大眾對宇宙起源、空間、時間等等有更清楚的概念。霍金在書中極力不以物理方程式去說明他的想法,反而以文字來說明,並圖解作輔助。霍金有意將這本書寫成大眾都看得懂的天體物理入門書。然而,個人認為當中所說的物理概念其實對一般大眾來說還是比較難掌握的。對於本身對天體物理有興趣,但缺乏相關認識的人,建議一讀他後來所寫的《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一書集結了霍金在1976至1992年所寫的文章,從簡略自傳到科學哲理,甚至他上訪談節目的文字稿都有收錄,讀者可從書中同時看到霍金的學術思想與其自身經歷。

       書中一共分為十四章,前三章算是霍金「自傳」式的文章,由他的童年說到他得知自己得了肌肉萎縮症(書中譯作運動神經細胞病)後種種遭遇。之後的篇章多為他的演講稿,而最後一篇則是一個訪談節目的文字稿。因為是演講稿,所以有關天體物理的解說會比以著書為出發點的文章容易理解。例如,霍金在演講中再次說明《時間簡史》中提及的黑洞是甚麼一回事,解釋了「以穿越黑洞進行太空旅行」為甚麼是不可行的。又例如他說人類可以掌握科學定律,但是人類的行為卻不可預知,故此藉科學定律去預測未來,還是行不通的。人們知道有黑洞,但白洞又是甚麼呢?這些充滿神秘感的題目,霍金都在書中一一為你闡釋。

       除了天體物理知識之外,寫及霍金自身經歷的「自傳式」文章也是值得一讀的部分。這部分可以看到霍金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如何在不治之症之下,依然堅持為物理學界作最大的貢獻。患病以後,霍金又因為肺炎的關係,接受了氣管切開術,以至說話的能力都失去了。面對病情只會惡化不會好轉的肌肉萎縮症、被剝奪的說話能力,霍金的物理學家之路實在歧嶇。縱使多次臨於死亡邊緣,霍金卻說「這種病無法阻止我去理解宇宙如何運行」。他以熱情面對生命,用有限生命貢獻於物理學,此等精神確是可敬。

       無可置疑霍金年少時已很聰明,有一定的天資。但是一個人要成功,絕不能只靠天資,後天的鍛鍊也同樣重要。霍金在訪談中說「任何人只要足夠努力,都能有所成就。」,道出了成功的真理。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令人心寒的愛--《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主角希斯赫里夫可以說是因愛而生,因愛而死。希斯赫里夫本是個孤兒,被凱薩琳的父親帶回咆哮山莊,更視為己出,但這卻令凱薩琳兄長產生妒忌,經常虐待希斯赫里夫。在山莊中,只有凱薩琳及恩蕭先生待他很好,使他活在愛之中,心總是暖暖的。希斯赫里夫與凱薩琳經常走在一起,那時候,希斯赫里夫從沒有想過親愛的凱薩琳會離他而去,但林登先生的出現卻扭轉了他的一生。

凱薩琳在希斯赫里夫和林登先生之間,礙於身份的懸殊,她放棄了愛她而她亦很愛的希斯赫里夫,她這「現實」的決定,埋下了悲劇的伏線。當希斯赫里夫知道凱薩琳決定下嫁林登先生,他憤怒地離開了山莊。

多年後,變得富有的希斯赫里夫重回山莊,並買了咆哮山莊。為了接近已成為林登太太的凱薩琳,希斯赫里夫與林登的妹妹結婚。其後,凱薩琳因難產而死,希斯赫里夫不顧一切地進行「復仇」......希斯赫里夫利用了身邊所有最親的人,最後只是鬱鬱而死,獨自離開了他一直痛恨的世界。

悲劇的促成源於希斯赫里夫渴望被愛的心,令希斯赫里夫變成魔鬼,其實不是仇恨,而是愛。凱薩琳的離去,把他僅有的愛帶走了,但他仍是愛她的:

「凱薩琳恩蕭,只要我還活著,願妳也不得安息!妳說我害了妳--那麼,纏著我吧!我相信--我知道鬼魂是在人世間漫遊的。那就永遠跟著我,採取任何形式把我逼瘋吧!只要別把我撇在這個深淵裡,這裡我找不到妳!啊!上帝!沒有我的生命,我無法活下去!沒有我的靈魂,我無法活下去啊!」

希斯赫里夫的所有報復行為,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凱薩琳重回他的身邊,他不介意凱薩琳痛恨他,即使她死了,他亦希望她的靈魂可以在他身旁。他最害怕的是找不到最愛的凱薩琳,因為他已視她為生命、靈魂。

或許,有人會說希斯赫里夫的愛很自私,他不懂真正的愛是要包容和祝福,但筆者卻對他沒有一份痛恨,只有一份憐惜。無疑,他的一連串的復仇行為是不智的。但希斯赫里夫其實也是一個不幸者,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真心的愛,本為孤兒的他,受盡白眼、愛人因身份問題捨他而去,他是那個時代、社會的受害者。在「迫害」下,他只能走上了不歸路。

希斯赫里夫對凱薩琳的愛固然令人心寒,但從另一方面看,他的愛比凱薩琳的來得更真,只是他用錯了方法。我們要做的,不是抨擊希斯赫里夫的所作所為,而是反思什麼才是愛。我們不該成為像希斯赫里夫般為愛而變成魔鬼的人,也不應像凱薩琳為生活而放棄心中所愛。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黑暗與光明--《偷書賊》(The Book Thief )


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於2005發表了《偷書賊》(The Book Thief )這本以反戰為主題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德國,由死神這個旁觀者敘述主角莉塞爾的一生。莉塞爾的父母把她和弟弟交由別人領養,但在前往慕尼黑途中,弟弟死了。在葬禮中,莉塞爾撿走了她人生的第一本書--掘墓工人的手冊,以紀念她永遠失去的家。養父開始教她識字,朗誦手冊內容,莉塞爾慢慢進入書的世,貧窮的她更「瘋狂」地偷書來看,書彷彿成為了她的一切。文字世界使她「忘記」了苦難,亦幫助了身邊受苦難折磨的人。她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麥克斯、躲入防空洞中的人朗讀故事,讓他們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痛苦.....

《偷書賊》不但是呈現了戰爭的問題,同時亦讓人去反思人性的問題。死神曾經說:「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停地低估他們;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其實不單是死神難以決定人類的是善是惡,即使是我們自己也難以下定論。每個人心裏都住著天使和魔鬼,分別代表著我們人性中光明和黑暗的一面,是善是惡往往只在我們一念之間,奈何我們大多是呈現人性的黑暗,而並非光輝。我們總是以為自己不可能敗給魔鬼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你有沒有一刻的自私?一刻的懦弱?一刻的邪念?

「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人文精神失落的今天-《人文今朝》

        生於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新知識的衝擊。我們都設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因為不論哪一個行業,最著重的都是效率。全球化的影響下,大家都追求「速度」,時間的壓迫感就愈強。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人類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但生活節奏愈快,所感到的空虛其實愈大。空虛感使我們更加受感觀慾望影響。面對如此的生活環境,我們又可以怎樣自處呢?

       《人文今朝》一書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著名學者李歐梵先生。2009年,李教授受香港大學的邀請作了六場有關「人文」的公開演講,而此書就是根據當時的演講內容寫成的。 李教授在小序中寫「事後添加的內容也不少 」,所以書中所寫的內容實際上比當時演講的更為豐富。六場演講以文學、電影、音樂等去喚醒人們在金錢世界之下,人應該更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要將日常生活變得有意義,不受物質支配,李教授認為除了宗教之外,就是要加上人文素養和興趣。

        李教授提出從昆德拉的小說中,可以領悟出「慢」是一種心理時間,而這種心理時間是人人都需要的。唯有放下急速的腳步,每天騰出屬於時間讓自己「慢」下來,自己才有足夠的回憶和思考空間。而文學、電影、音樂,就提供了一個供人「慢」下來的空間。除了增進個人知識與提升自身修養,空間規劃與人的生活以至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關係,因此李教授認為建築也是全球化下值得重視的一環。六場演講的題目為:

第一講
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機

第二講
重構人文學科和素養

第三講
小說的當代命運

第四講
文學與電影:經典的改編藝術

第五講
音樂與文化:聆聽二十世界

第六講
田園大都會:人文建築的願景

另有兩篇附錄:
一.音樂與人生      在北京清華大學的第一次演講
二.動感之都的漫遊者    城市織理與都市文化

      「講小說、講電影、講建築,還要是李歐梵教授,一定很「文藝腔」得個悶字。」那你就錯了。與其說是大學演講,不如說是分享會。李教授在席間分享了自己閱讀小說、觀賞電影、聽音樂的看法,他所提出的閱讀小說方法亦很值得我們參考。另外,他又將多個西方學者如班雅明、昆德拉和卡維諾,對電影、藝術、小說等思想淺釋給觀眾。講座上提及的書藉或電影都在書中有清楚列出,如果你對所提及的內容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即可按圖索驥。李教授更列出了自己喜歡的西方經典小說、中國近代傑出小說、西方暢銷小說、古典音樂入門曲目,鼓勵大眾「多讀多聽」。對人文學科有興趣的人,實在不可以錯過此書。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尋找」屬於你的禮物--《禮物》(The Present)


我想很多人都聽過、看過《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那你們又有沒有看過由同一個作者--史賓賽.強森博士(Spencer Johnson)所作的《禮物》(The Present)?


《禮物》是講述小男孩遇上一位智慧老人,老人對他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屬於自己的『禮物』,那是世上最獨一無二的。但是這份禮物,要靠你自已去尋找。」自此,小男孩開始了他追尋「禮物」的一生。轉眼間,小男孩長大了,他用了很多方法,去了很多地方,卻仍是找不到他自小就渴求得到的「禮物」,以前經常快樂的他慢慢變成了一個失意人。最後,年輕人發現那份「禮物」其實一直就在他的身邊。


每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禮物」 ,你找到了嗎?
這一刻你可能仍是找不到,這並不緊要,因為到最後你一定可以找到的。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會找到,不需要刻意去找、不需要因找不到而傷心,因為它並不會離你而去。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那屬於你的「禮物」是什麼,因為它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知道。


摘錄:
1. 「把握現在,專注當下對的事上面,認真努力在現在最重要的事。」
2. 「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裡,在當下的那個時刻,如果你專注在『好的』事情上面,他會讓你變得更快樂,就在今天。包括給予你所需要的活力和自信去解決那些不好的事。」
3. 「從過去中學習,審視過去所發生的事,從中學習有價值的事,用不同的方式面對現在。」
 4. 「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可以從中學習。當同樣的事情發生時,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並從今天起變得更快樂、更有效率、更成功。」
5. 「設法創造未來,想像美好的未來樣貌,制定一個實際的計畫,現在就付諸行動讓美夢成真。」
 6. 「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也沒有人可以控制未來。然而,你越是清楚想像你所期望的未來,好好的去計畫它,然後現在去做些事情幫助它實現,那你現在的焦慮就會越少,就會越瞭解未來。」
7. 「瞭解你的目的,探索可行的方法,讓你的工作與生活更有意義。」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錯過就是一生--《停車暫借問》

《停車暫借問》(1981)為香港女作家鍾曉陽的第一本作品,同時使當時只有十八歲的她被公認為才女。故事是講述女主角趙寧靜的愛情悲劇,分〈妾住長城外〉、 〈 停車暫借問 〉 、 〈 卻遺枕函淚 〉三部曲 。

第一部〈妾住長城外〉的背景是日本在中國建立偽滿州國,在那裡,寧靜偶遇了習醫的日本青年吉田千重,兩人彼此相愛,但基於政治、民族的問題,他們的相愛是得不到祝福的。而日本戰敗,千重被迫回國,只好和寧靜分開。這段愛情就在戰火結束後,劃上一個令人遺憾的句號。

第二部〈 停車暫借問 〉 開首以有一姓熊的醫生問路,揭開寧靜在愛情路上的另一個序幕。寧靜邂逅了表哥林爽然,但爽然在十四歲時已與陳素雲定下婚約,寧靜的阿姨(父親的側室)因而激烈反對兩人經常走在一起。寧靜為了和爽然在一起,更「離家出走」。其後因大病被送回,主診醫生乃故事開出現的醫生熊應生,寧靜家人甚喜歡這個青年。寧靜病後再一次「離家出走」,去了找爽然,但父親病重使她再一次要離開爽然.....應生的介入、素雲的糾纏,使爽然和寧靜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變數.....在誤會、無奈下,寧靜與爽然無法向對方表示願意成為對方的另一半,而寧靜最後與應生結成夫妻。

第三部〈  卻遺枕函淚  〉 寫 十五年 後,寧靜和爽然在應生的藥店重逢,並解開了之間的誤會。寧靜雖與應生成為夫妻,但一直拒絕為熊家開枝散葉,也不管應生娶姨太太,她擁有的只是名份及金錢而已。而爽然在美國讀完工商管理後,回國工作,沒有娶妻,一直獨自一人。兩人都知道彼此仍是相愛的,寧靜主動提出與應生離婚,但爽然卻有所猶豫.....最後,爽然隻身去了香港,剩下寧靜一人守在那曾經有著快樂回憶的房了內。

重逢爽然後,寧靜曾經對他說:「我活這半生,就是為了見你。」當筆者宦以為兩人終於可以執子之手時,故事卻寫爽然不願意寧靜和應生離婚時,理由是「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跟著我,只會沉下去。」這是為了寧靜好,但寧靜的回答令爽然為之感動--「我對你的感情本來就是自暴自棄的,我不能做什麼,只能跟著你一起沉。」然而一個對自己如此深情的女子,爽然最終仍是放棄了,他始終敵不過自尊心、敵不過優柔寡斷的缺點,只留下一間空房子給那麼愛他、他亦很愛的她。爽然和寧靜倘若十五年前沒有因誤會、彼此的不肯定,因而錯過了對方、錯過了廝守終身的機會,或許他們不會各自孤獨終老。

寧靜和爽然錯過了對方,在於對彼此心意的不肯定,特別是寧靜在和素雲的角力下,她往往會認為自己輸了,當素雲表現得很熟悉爽然的一切時,她總會覺得自己其實不認識這個人、根本融入不到他的世界:

「他,那個野人,在她生命中這樣名份不確,心意難測;然而如今她魂魂魄魄皆附到他身上似的。她尤其不願見他的家人。不願見他在人群中的風采怡然。單單他們兩人的時候,他是他的,至少她是他的;他一入世,就變得遠不可及。」

「她抿嘴一笑,鼻子酸酸的。她不是他人群中的人,在他的人世上,他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寧靜和爽然 之間始終有一無形的牆,把他們分開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同時令他們錯過了這段緣份,就這樣錯過了一生。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我們總會錯過了一些事、一些人,錯過了就不可能再回頭,時間的巨輪不會因為我們的後悔而停下來,甚至逆方向運轉,讓你找回失去的一切。不僅是在愛情上不要錯過,在我們身邊,亦有很多人和事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在人生路上的每一站,別因錯過而帶著遺憾離開。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存在價值--《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 )

第一次接觸《變形記》是在唸初中時,當時筆者並不愛看,認為這本書不及《茶花女》、《白鯨記》等吸引,大抵是因為對於虛幻的小說提不起興趣,而且也看不懂當中的深意。此後,它都長躺在書架下格,被厚厚的塵封著。今天,心血來潮,《變形記》也「重見天日」了。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於1915年發表。故事是說從事旅遊業的格里高‧薩姆莎,每天都很努力,但不喜歡這份工作,只是因為家人欠了債,不得不做而已。故事開始是一個平常的早上,格里高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蟲,但他擔心不是變成了蟲的自己,而是擔心上班會遲到。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能起了床,但他的樣子卻使他不敢走出房門,公司因為格里高遲到也派了代表來了他的家,代表不但不相信格里高病了,更以他父親欠債一事要脅他。格里高只好走出房間,但他那變成蟲的樣子,把在場的人都嚇壞了,公司代表更拔腿而逃,格里高亦被父親趕回房間。


變成蟲的格里高的生活亦起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喜歡新鮮的食物,對妹妹放在門邊牛奶和白吐司只感到嘔心。連聽到腳步聲會感到很害怕,就像真的蟲一樣。格里高本來是家庭的經濟之柱,當他變成蟲後,家人只能外出工作,再沒有人照顧他。不久,格里高病了,身體變得很虛弱,最後也爬不動了,變得又髒又臭......其後妹好亦不理會他,想把他趕走。格里高最後在房間內死了。而家人彷彿如釋重負,很快便把他忘記了。

這本書會讓人越看下去,心就越沉重,特別是看到格里高屍體被發現後,家人的那種冷漠:



「死了嗎?」薩姆莎太太說,并且疑問地望著女佣,雖然她親自來驗證了,並且事實上也無須驗證就可以了解。「我是這樣看了,」女佣說,并且為了證明她的看法,她用掃帚將格里高的尸体向旁邊掀動了好長一段距离,薩姆莎太太做了一個動作,好像要拿回掃帚,但終于沒有拿回「現在,」薩姆莎先生說,「現在我們要感謝上帝!」他在胸前畫十字,三個女人也畫十字。


他們真的是格里高的家人,他那一直關心的家人嗎?我不禁感到心寒。

格里高在被拋棄的孤寂中死去,無疑是一個悲慘的結局。他的死不但是因為家人所造成的打擊,更大的是因為他無法找到自己新的存在價值、無法重新肯定自己。對於格里高的家人來說,格里高的價值就是在於他的家中的經濟支柱,在他還沒失去工作能力時,他們不會認為他是多餘的。但自從變成蟲後,他的存在價值馬上失去了,家人亦慢慢忽視他,甚至最後決定趕他離開這個由格里高辛苦支撐著的家。格里高縱使為了家人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忍受苛求自己的經理與老闆,支持他努力下去的最大原因是他很愛這個家,維持它是格里高的存在價值。然而家人卻只是把他視為一種「工具」,他的死正是因為連他都認為自己再沒有價值的。


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存在價值。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我們會失望、會歡喜、會不知所措、會安然面對......只有肯定自己,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快樂,真正屬於自己的存在價值。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俗世清泉---《小王子》

        一個月前我跟同學到二手書店「尋寶」時,遇上這本以五元超低價出售的《小王子》。書背是這樣寫的「『小王子』是聖伯修理有名的傑作。這是寫給大人也是獻給孩子們的美妙書籍。」但我認為《小王子》徹頭徹尾是寫給大人的,特別是寫給在生活中感迷失的人。

       《小王子》的作者聖伯修理寫此書時,正經歷第二次世界,因戰亂逃亡到美國。當時他與妻子分離,身在異鄉過著孤獨的生活,《小王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的。故事以第一人稱敍述,講述身為飛行員的「我」在一次飛行任務中,被逼降落在撒哈拉沙漠中,然後遇上來自「B-612」小遊星的小王子。小王子住的小遊星跟一間房子差不多大小,小遊星上就只有小王子、玫瑰花、巴奧巴比巨樹和三座小火山。小王子因為與玫瑰有小爭吵,所以他就賭氣地出走到不同的行星遊歷。小王子遊歷過六個行星,來到第七個行星---地球。小王子在旅途上遇到的大人都是不快樂的。他們孤獨、自負、功利......。作者就是要透過天真、「每事問」的小王子,對比成年人世界的複雜且充滿計算。

        《小王子》故事不長,但它所包含的道理,也許是人們窮一生都不能領悟、受用的。小行星上的大人,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人,甚至你自己都有行星上的人的特質。例如,我們何不曾像第一個小行星上的孤獨國王一樣,想指揮別人,卻發現能指揮的只有自己。行星上就只住了老國王,小王子跟國王說行星上沒有其他人給國王審判,老國王就回答他說:「那你可以評判自己。這是最難的工作。評判自己比評判別人難多了。你若能恰當評判自己,那你必是真智者。」是的,評判別人可說是輕而易舉,但是評判自己呢?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別人的行為有所不滿,批評他們做得不夠好。而事實上,你最需要評判的其實就是你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劣之處才是最重要。如果真的要為自己評判,我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實是個不錯的評價。比上不足,是提醒自己尚有空間可改善,該當不斷進步。比下有餘,是知道自己有比別人優勝的地方,適時給自己信心,事情才會做得更好。

      此書中有意思的地方太多,不能逐一細說,容我分享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小王子在地球遇到了很想「被人收服」的狐狸,他與狐狸道別時,狐狸對他說:「再見。我的秘訣如下,非常簡單:人唯有用心靈才能看得真;要緊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還有「你為你的玫瑰耗掉很多時間,你的玫瑰才變得如此重要。」狐狸這動物向來給人狡猾的形象,但在《小王子》中的狐狸,說話實在是中肯。狐狸道出了成年人最大的缺失就是太會「憑視覺做事」,往往忽略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不論是處理工作,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心」一向都是關鍵。沒有花心思去做的事,是不會做出好結果的;沒有用真心去對待別人,是不會得到真正的朋友。其次,「要緊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當中要緊的東西又是甚麼呢?可理解為情。整個世界的運作無疑是靠世間各種各樣的情支撐著。作者寫《小王子》一書時正經歷第二次寫世界大戰,眼看人民飽受戰爭的摧殘。我相信作者最痛心疾首,最不願意看見的就是無情的殺戮。《小王子》是要喚醒人們好好用心看清楚人真正該當追求的,戰爭只有破壞,金錢交易不過是數字遊戲,都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事,是建設人與人之間的情,世界才得以和平,人民才可過安樂的日子。

        「你為你的玫瑰耗掉很多時間,你的玫瑰才變得如此重要。」又提醒了人,應為所追求的事情付出時間和心血,事情才會變得有意義。小王子對他的玫瑰花呵護備至,視玫瑰花為自己的最愛。狐狸又對小王子說:「人類已忘掉這個真理,可是你千萬別忘記。你對自己收服的東西永遠有責任,你該為你的玫瑰負責.......」小王子就設法將狐狸說的話記在心理。事情的價值所在,就在於人們願意在事情上花多少心思。有付出過,事情才會變得有意義。屬於自己該做的事,就當努力去完成。是你的,你就有責任去打理、去完成。也許付出與收穫不相稱,但只要記不付出就絕對不會有收穫,終必有所得。

        覺得最近的生活不如意嗎?學習上感到很大壓力嗎?建議你讀一遍《小王子》,給自己一個歇息的機會,喝一口俗世清泉。嘗試將腳步放慢,用心去留意身邊發生的事,對做人處事大有幫助。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另一類烏托邦--《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今個假期看了 《美麗新世界》這本書,書不厚卻很難忘。《美麗新世界》是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在1931年創作的一部著名作品,與薩米亞丁的《我們》和喬治歐威爾的《一八九四》並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

故事中的美麗新世界把人分為五個階級,分別為阿爾法、貝塔、伽瑪、德爾塔、愛普西隆,在人出世之前,繁育中心會以科技培養胚胎,並按各階級「設定」每個人的智慧、行為、想法等,同時亦會控制及滿足他們的本能。如愛普西隆這階級是最低級的,以人工的方式令其腦部缺氧,因此造成痴呆,只會做普通的體力勞動及只能說單音節詞彙。

和美麗新世界相對的是蠻荒世界(保留區),這可說是像我們現身處的世界,人們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情感等,不受科技「設定」影響。故事中負貝塔人琳達被留在蠻荒世界,並生下野蠻人約翰,其後兩人被同樣被逐出新世界的正阿爾法人柏納德‧馬克斯帶回新世界。而故事大抵是說約翰為了自由而努力,但最終失敗的故事。約翰由對新世界的嚮往,到後來的失望、以生命來結束對自由的追求,這亳無疑問是一個很有力的諷刺。

在生活在新世界的人來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沒有價值的,親情亦然。他們認為父親或是母親,這個名詞都代表著邪惡、淫穢,而不是將他們帶來世界的人。而他們的心中只有快樂,沒有悲苦或憂傷,而這種快樂是依靠著藥物--蘇麻而產生的。小說中的蘇麻有點兒像現在的迷幻藥,人類服用後便不會有煩悶等情緒問題。因此當琳達死後,約翰為此而傷心難過時,他們卻認為這不值得難過的,對於「愛」是什麼這個問題,他們不知道,更不會去想,因為他們早而被「設定」了,更不會明白何謂悲痛。我們一直認為人最珍貴的「愛」,在他們心目中顯然是不值一毫的,這樣對人性的扭曲,不禁令人心寒。

現今的社會雖然還未像故事所呈現的新世界,卻與蠻荒世界距離越來越遠,當我們不斷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外,又有沒有在人性、精神上的有所提昇呢?物質是否真的可以令人得到真正的朋友、快樂?自由何價?是人類使用科技?或是科技控制人類?



附:有意思的句子(其實有很多,恕不能盡錄)

1. 「文明的幼稚在於太輕而易舉了」

2. 「當時人們甚至連自己的慾望都控制住。怎樣的都行,只要有安寧的生活。我們從那時起一直控制著了。當然,這不很有利於真理,可是卻頗有利於快樂。人不能不勞而獲,快樂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得到。」

3. 「我不懂你的意思。我是自由的嘛。可以自由地擁有最美好的時光。現在人人都快樂。」
他笑了,「對,『現在人人都快樂。』小孩子從五歲開始就被我們灌輸那句話。但是你難道不想以另一種方式的自由去快樂,蕾寧娜?譬如說,以妳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其他每個人的方式。」

4. 「朋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忍受我們意欲而不得加諸自己仇敵的懲罰。而這種懲罰是以一種較緩和而象徵的方式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