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以來,不少電影或文學作品都以時空旅行為題材,創作者大膽設想人類任意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種種可能性。現實生活中,當然還未有「時光機」的發明,「時光機」暫時仍只可以出現於電影或小說之中。光影和文字裡的「時空旅行」都被描繪得仿如真有其事,那為甚麼「時空旅行」至今只是個構想,還不能實現呢?在天體物理學上,又是怎樣看「時空旅行」這回事?不如看看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解釋為甚麼不可以。
史蒂芬.霍金(下稱霍金)被公譽為繼愛因斯坦以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寫了《時間簡史》這部著作,讓大眾對宇宙起源、空間、時間等等有更清楚的概念。霍金在書中極力不以物理方程式去說明他的想法,反而以文字來說明,並圖解作輔助。霍金有意將這本書寫成大眾都看得懂的天體物理入門書。然而,個人認為當中所說的物理概念其實對一般大眾來說還是比較難掌握的。對於本身對天體物理有興趣,但缺乏相關認識的人,建議一讀他後來所寫的《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一書集結了霍金在1976至1992年所寫的文章,從簡略自傳到科學哲理,甚至他上訪談節目的文字稿都有收錄,讀者可從書中同時看到霍金的學術思想與其自身經歷。
書中一共分為十四章,前三章算是霍金「自傳」式的文章,由他的童年說到他得知自己得了肌肉萎縮症(書中譯作運動神經細胞病)後種種遭遇。之後的篇章多為他的演講稿,而最後一篇則是一個訪談節目的文字稿。因為是演講稿,所以有關天體物理的解說會比以著書為出發點的文章容易理解。例如,霍金在演講中再次說明《時間簡史》中提及的黑洞是甚麼一回事,解釋了「以穿越黑洞進行太空旅行」為甚麼是不可行的。又例如他說人類可以掌握科學定律,但是人類的行為卻不可預知,故此藉科學定律去預測未來,還是行不通的。人們知道有黑洞,但白洞又是甚麼呢?這些充滿神秘感的題目,霍金都在書中一一為你闡釋。
除了天體物理知識之外,寫及霍金自身經歷的「自傳式」文章也是值得一讀的部分。這部分可以看到霍金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如何在不治之症之下,依然堅持為物理學界作最大的貢獻。患病以後,霍金又因為肺炎的關係,接受了氣管切開術,以至說話的能力都失去了。面對病情只會惡化不會好轉的肌肉萎縮症、被剝奪的說話能力,霍金的物理學家之路實在歧嶇。縱使多次臨於死亡邊緣,霍金卻說「這種病無法阻止我去理解宇宙如何運行」。他以熱情面對生命,用有限生命貢獻於物理學,此等精神確是可敬。
無可置疑霍金年少時已很聰明,有一定的天資。但是一個人要成功,絕不能只靠天資,後天的鍛鍊也同樣重要。霍金在訪談中說「任何人只要足夠努力,都能有所成就。」,道出了成功的真理。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令人心寒的愛--《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主角希斯赫里夫可以說是因愛而生,因愛而死。希斯赫里夫本是個孤兒,被凱薩琳的父親帶回咆哮山莊,更視為己出,但這卻令凱薩琳兄長產生妒忌,經常虐待希斯赫里夫。在山莊中,只有凱薩琳及恩蕭先生待他很好,使他活在愛之中,心總是暖暖的。希斯赫里夫與凱薩琳經常走在一起,那時候,希斯赫里夫從沒有想過親愛的凱薩琳會離他而去,但林登先生的出現卻扭轉了他的一生。
凱薩琳在希斯赫里夫和林登先生之間,礙於身份的懸殊,她放棄了愛她而她亦很愛的希斯赫里夫,她這「現實」的決定,埋下了悲劇的伏線。當希斯赫里夫知道凱薩琳決定下嫁林登先生,他憤怒地離開了山莊。
多年後,變得富有的希斯赫里夫重回山莊,並買了咆哮山莊。為了接近已成為林登太太的凱薩琳,希斯赫里夫與林登的妹妹結婚。其後,凱薩琳因難產而死,希斯赫里夫不顧一切地進行「復仇」......希斯赫里夫利用了身邊所有最親的人,最後只是鬱鬱而死,獨自離開了他一直痛恨的世界。
悲劇的促成源於希斯赫里夫渴望被愛的心,令希斯赫里夫變成魔鬼,其實不是仇恨,而是愛。凱薩琳的離去,把他僅有的愛帶走了,但他仍是愛她的:
「凱薩琳.恩蕭,只要我還活著,願妳也不得安息!妳說我害了妳--那麼,纏著我吧!我相信--我知道鬼魂是在人世間漫遊的。那就永遠跟著我,採取任何形式把我逼瘋吧!只要別把我撇在這個深淵裡,這裡我找不到妳!啊!上帝!沒有我的生命,我無法活下去!沒有我的靈魂,我無法活下去啊!」
希斯赫里夫的所有報復行為,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凱薩琳重回他的身邊,他不介意凱薩琳痛恨他,即使她死了,他亦希望她的靈魂可以在他身旁。他最害怕的是找不到最愛的凱薩琳,因為他已視她為生命、靈魂。
或許,有人會說希斯赫里夫的愛很自私,他不懂真正的愛是要包容和祝福,但筆者卻對他沒有一份痛恨,只有一份憐惜。無疑,他的一連串的復仇行為是不智的。但希斯赫里夫其實也是一個不幸者,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真心的愛,本為孤兒的他,受盡白眼、愛人因身份問題捨他而去,他是那個時代、社會的受害者。在「迫害」下,他只能走上了不歸路。
希斯赫里夫對凱薩琳的愛固然令人心寒,但從另一方面看,他的愛比凱薩琳的來得更真,只是他用錯了方法。我們要做的,不是抨擊希斯赫里夫的所作所為,而是反思什麼才是愛。我們不該成為像希斯赫里夫般為愛而變成魔鬼的人,也不應像凱薩琳為生活而放棄心中所愛。
凱薩琳在希斯赫里夫和林登先生之間,礙於身份的懸殊,她放棄了愛她而她亦很愛的希斯赫里夫,她這「現實」的決定,埋下了悲劇的伏線。當希斯赫里夫知道凱薩琳決定下嫁林登先生,他憤怒地離開了山莊。
多年後,變得富有的希斯赫里夫重回山莊,並買了咆哮山莊。為了接近已成為林登太太的凱薩琳,希斯赫里夫與林登的妹妹結婚。其後,凱薩琳因難產而死,希斯赫里夫不顧一切地進行「復仇」......希斯赫里夫利用了身邊所有最親的人,最後只是鬱鬱而死,獨自離開了他一直痛恨的世界。
悲劇的促成源於希斯赫里夫渴望被愛的心,令希斯赫里夫變成魔鬼,其實不是仇恨,而是愛。凱薩琳的離去,把他僅有的愛帶走了,但他仍是愛她的:
「凱薩琳.恩蕭,只要我還活著,願妳也不得安息!妳說我害了妳--那麼,纏著我吧!我相信--我知道鬼魂是在人世間漫遊的。那就永遠跟著我,採取任何形式把我逼瘋吧!只要別把我撇在這個深淵裡,這裡我找不到妳!啊!上帝!沒有我的生命,我無法活下去!沒有我的靈魂,我無法活下去啊!」
希斯赫里夫的所有報復行為,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凱薩琳重回他的身邊,他不介意凱薩琳痛恨他,即使她死了,他亦希望她的靈魂可以在他身旁。他最害怕的是找不到最愛的凱薩琳,因為他已視她為生命、靈魂。
或許,有人會說希斯赫里夫的愛很自私,他不懂真正的愛是要包容和祝福,但筆者卻對他沒有一份痛恨,只有一份憐惜。無疑,他的一連串的復仇行為是不智的。但希斯赫里夫其實也是一個不幸者,他想要的只是一份真心的愛,本為孤兒的他,受盡白眼、愛人因身份問題捨他而去,他是那個時代、社會的受害者。在「迫害」下,他只能走上了不歸路。
希斯赫里夫對凱薩琳的愛固然令人心寒,但從另一方面看,他的愛比凱薩琳的來得更真,只是他用錯了方法。我們要做的,不是抨擊希斯赫里夫的所作所為,而是反思什麼才是愛。我們不該成為像希斯赫里夫般為愛而變成魔鬼的人,也不應像凱薩琳為生活而放棄心中所愛。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黑暗與光明--《偷書賊》(The Book Thief )
澳洲作家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於2005發表了《偷書賊》(The Book Thief )這本以反戰為主題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的德國,由死神這個旁觀者敘述主角莉塞爾的一生。莉塞爾的父母把她和弟弟交由別人領養,但在前往慕尼黑途中,弟弟死了。在葬禮中,莉塞爾撿走了她人生的第一本書--掘墓工人的手冊,以紀念她永遠失去的家。養父開始教她識字,朗誦手冊內容,莉塞爾慢慢進入書的世,貧窮的她更「瘋狂」地偷書來看,書彷彿成為了她的一切。文字世界使她「忘記」了苦難,亦幫助了身邊受苦難折磨的人。她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麥克斯、躲入防空洞中的人朗讀故事,讓他們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痛苦.....
《偷書賊》不但是呈現了戰爭的問題,同時亦讓人去反思人性的問題。死神曾經說:「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停地低估他們;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其實不單是死神難以決定人類的是善是惡,即使是我們自己也難以下定論。每個人心裏都住著天使和魔鬼,分別代表著我們人性中光明和黑暗的一面,是善是惡往往只在我們一念之間,奈何我們大多是呈現人性的黑暗,而並非光輝。我們總是以為自己不可能敗給魔鬼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你有沒有一刻的自私?一刻的懦弱?一刻的邪念?
「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訂閱:
文章 (Atom)